每立方厘米重量高达1亿吨以上,中子星内部是否还存在未知元素?

编辑:视你为宝

中子星内部每立方厘米重量主要高达1亿吨以上,并没有其他的未知元素。宇宙学的发展得益于红外望远镜的出现,和脉冲星一样,中子星也可以通过射电红外望远镜观测到。20世纪初,我们更进一步,发现原子还是可以分裂的。在这种条件下,物理学家朗道提出了坍缩恒星的原子核连接在一起形成巨核的观点,这种观点是以中子物质为基础的,他的想法是最早的关于中子星的理论。

中子星还有高速自转的特点,每秒钟自转很多次。由于其致密的特性,自身引力极强,所以会在表面产生无线电波,无线电波会随着中子星旋转,然后形成脉冲,成为我们常说的脉冲星。它属于中子星的一类,银河系中至少有2000颗脉冲星。脉冲星表面的磁场非常强,大约是地球磁场的10万亿倍。整颗恒星在高速旋转下,不断向外界发出电磁脉冲信号,看起来忽明忽暗,因此也被称为“宇宙中的灯塔”。到目前为止,发现的旋转最快的脉冲星每秒可以旋转1122次。1934年,zwicky和Budd提出超新星爆炸后产生的碎片中有许多中子星,并认为中子星是恒星演化的产物。

第一种是中子星和混合星,主要成分是中子,密度从表面到核心是递增的。原子核中95%以上的质子转变为中子,内部中子在作用下结合成库珀对,成为流体状态。中子星核心的质量占总质量的90%以上,密度超过核物质的3倍。第二种是夸克星和七子星,现在还在推测,现实中没有观察到。意味着恒星的内部物质是由更多的基本夸克或奇异夸克组成的。致密恒星中物质的组成单位可能不是夸克,而是类似强子的奇数“夸克群”。

现在我们已经观测了3000多颗中子星,但是对它们内部的观测仍然不够详细。因此,在超高温、超高密度下,强作用力是否会将粒子改变成更多新的状态,形成新的物质元素,一直是科学家们最好奇的事情,这也对我们研究宇宙中物质元素的起源有着重要的作用。

相关文章

加载更多...

已无更多